“疣”是什么?这几种“疣”您分得清吗?
生活中,不少人皮肤上突然冒出粗糙小疙瘩,这看似不起眼的“小麻烦”,很可能是“疣”在作祟。
“疣”虽不致命,却会影响皮肤美观,部分类型还可能伴随疼痛、瘙痒等不适,给生活带来困扰。今天,红桃视频
平阳部皮肤科医生杜娇,就带大家揭开“疣”的神秘面纱,详解应对妙招。
什么是“疣”?
“疣”是发生在皮肤浅表的良性赘生物,因皮损形态及生长部位不同,也有不同名称:长在手指、手背、头皮等处的称千日疮、疣目、枯筋箭或瘊子;发于颜面、前臂等处的称扁瘊;发于胸背,皮损中央有脐窝的赘疣称鼠乳;发于足跖部称跖疣;发于颈及眼睑,呈细软丝状突起的则为丝状疣或线瘊。
从病因来看,“疣”由人乳头瘤病毒(HPV)感染引发。中医认为,“疣”多由风热毒邪搏于肌肤,或怒动肝火、肝旺血燥、筋气不荣、肌肤不润所致。跖疣则多由局部气血凝滞而成,外伤、摩擦常为诱因。
常见“疣”型
不同类型的“疣”,症状和好发部位各有特点,了解这些能帮助大家及时识别:
寻常疣:可长在身体任何部位,手部最为常见。初起为针尖至绿豆大的疣状赘生物,呈半球形或多角形,表面蓬松枯槁,粗糙坚硬。若长在指甲边缘,还可能向甲下蔓延,引发疼痛。手外伤、长期浸泡在水中的人群,更容易出现寻常疣。
跖疣:一般出现在足部压力点,初起为小的发亮丘疹,逐渐增大,表面粗糙角化,中央稍凹,周围有增厚的角质环。走路时有明显压痛,足部多汗者更易患病。
扁平疣:皮损为表面光滑的扁平丘疹,芝麻至黄豆大小,淡红色、褐色或正常肤色,数目较多,好发于颜面、手背等部位。一般无自觉症状,偶有瘙痒感,病程慢性,可持续数年。
治“疣”有方
针对不同类型、不同严重程度的“疣”,临床有多种治疗方案,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:
外用药物:常用维A酸类药物、5-氟尿嘧啶软膏、水杨酸等。
皮损内注射:如平阳霉素、维生素D3。
全身药物:目前,尚无确切有效的抗HPV药物,可试用免疫调节剂,治疗疫苗在临床试验阶段。
物理治疗:冷冻、电灼、激光等适用于“疣”数量较少的患者。
微波治疗:可彻底清除病毒组织,减少复发,损伤小、见效快、效果好,且有止血功能好、无刺鼻烟尘等优点,但起搏器植入患者禁用。
手术治疗:刮除术一般不适用于面部。
中医治疗:可用板蓝根、马齿苋等中药煎汤趁热洗涤患处。
前沿治疗: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可用于部分扁平疣、跖疣等治疗。
防“疣”未然
预防疣,关键在于避免接触致病病毒,防止疣体扩散,日常生活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:
①体力劳动或易受伤人群,劳动时要保护自己,防止外伤及皮肤破损;
②避免直接接触他人疣体;
③保持良好生活习惯,不与他人共用个人物品;
④保持双脚清洁干爽,选择吸汗袜子,少穿不透气鞋子;
⑤避免光脚在潮湿地面行走;
⑥已经患病者,用手触摸长“疣”皮肤后要彻底清洗,避免触碰身体其他部位,不要咬指甲或周围皮肤。
“疣”虽恼人,但并非难以应对。只要了解其成因、类型和治疗方法,做好日常防护,就能有效摆脱“疣”的困扰。若皮肤出现异常,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