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解胃石症,从成因到预防全知道
胃作为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,其健康直接关系到营养吸收与身体机能运转。而胃石症这一容易被忽视的胃部疾病,正悄然威胁着部分人群的健康。
不少人可能对“胃石症”感到陌生,它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疾病?哪些日常饮食习惯可能诱发?遭遇胃石症该如何科学应对?下面,带大家深入了解一下。
胃石症的类型与成因
胃石症是胃内形成结石的疾病,根据成分可分为以下三类。
植物性胃石:常见于空腹大量食用柿子、黑枣、山楂等含鞣酸、果胶多的食物。鞣酸在胃酸作用下与蛋白质结合形成鞣酸蛋白,再与植物纤维粘合,逐渐硬化成石。
毛发性胃石:多见于有咬嚼头发习惯的女性,头发在胃内缠绕成团,难以消化。
混合性胃石:由多种物质混合形成,如药物、异物等。
症状与诊断,抓出“元凶”
胃石症早期可能无症状,但随着结石增大,可引发上腹部疼痛、饱胀、恶心、呕吐,严重者导致胃黏膜糜烂、溃疡、出血甚至穿孔。
诊断需结合病史(如近期大量食用高鞣酸食物)和症状,通过胃镜检查可明确结石大小、性质及位置,X线钡餐检查可作为辅助手段。
科学治疗:从药物到手术
药物治疗:对于较小的胃石,可通过口服碳酸氢钠溶液或可乐等碱性饮料,促进结石溶解;
内镜治疗:若药物无效,可通过胃镜用器械将胃石破碎,使其自然排出;
手术治疗:当胃石较大、内镜治疗失败或出现严重并发症(如穿孔)时,需手术取石。
预防:调整饮食、纠正行为
饮食调整:避免空腹大量食用柿子、黑枣、山楂等含鞣酸高的食物,尤其是未成熟的柿子。食用时需去皮(柿子皮鞣酸含量高),且不与高蛋白食物(如鱼虾蟹、海参)同食,防止鞣酸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结石。
行为纠正:改掉咬嚼头发、异物等不良习惯,防止毛发性胃石形成。
柿子还能吃吗?
可以食用,但需注意方法:
避免一次性大量食用,每日不超过1-2个中等大小柿子;不要空腹食用,饭后1-2小时食用更安全;选择熟透的柿子,鞣酸含量较低。
胃石症并非不可防、不可治,通过科学饮食和健康习惯,可以有效降低患病风险。若出现上腹不适,请及时就医,早发现、早干预是关键。